查看原文
其他

蛇口理发店:留住时间

徐黛茜 晶报 2023-12-27


蛇口老街上有一家“蛇口理发店”,它默默地开了67年,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。它是如何坚持下来的?听听“从小吴到老吴”的故事……




01

这家理发店的大多是熟客,要么住在附近,要么在附近住过,搬走后也会特意回来理发,有顾客说,一家三代都在这间理发店剪过头发。理发店老板今年55岁,本名吴昭鸿,往来的顾客都喊他老吴。老吴身形高大,脸上圆润,说起话来脸上堆着笑,他总是穿一件Polo衫、一条休闲裤,脸上的褶皱、衣服的变形与泛白都透露着时间的痕迹。老吴与这间店一起度过了30多年,从小吴变成了老吴,跟着时间一起在流动。

这家店在蛇口,名字简单通俗,“蛇口理发店”。在蛇口老街上,这样一家老店并不打眼。这一条街的招牌早已更新换代变成了统一的样式,招牌上就简单写着店名,右下角是老板的电话号码,两旁挂着霓虹灯。理发店旁边是五金店铺、日杂用品店、小卖部、打印店、干洗店等等,往前一个小路口便是蛇口市场,这里无处不散发着久远的记忆。到了下午两点,这里就像是一个记忆中的老旧小区,大部分人进入午睡时间,静谧、困乏,许多人坐在门店的小凳上小憩,路上的车与人都慢了下来。

一个周日下午,我开车来寻找这家店。我是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有人推荐,说这是一家开了67年的店,从1956年到今天,理发的价格也从2元涨到25元,但店里的陈设、器具、理发的师傅,有许多都保留了下来。我好奇的点很浅显:在这个时尚风潮永远在变的时代,怎样的理发店可以存活这么些年?又是一家怎样的店能让人效力30多年?他们在坚持什么?答案只能自己去寻找。

开车去蛇口老街,是个错误的决定。在这个片区,人走路更快,要找到一个停车点,也需要弯弯绕绕。周日下午的蛇口很热闹,年轻人最多见于小吃店,这些店铺门头老旧,墙面泛黄,但前来打卡的人已经溢出店面,就支起小桌板在室外吃,附近最热闹的便是蛇口市场,许多香港人三五成群拖着买菜篓子来挑货,海鲜店老板最忙活,许多香港人来到蛇口吃饭会选择自己到海鲜店买货,再带到大排档去加工,一家临街档口的老板一下午没停下过,不断地把货往外拿,他说来蛇口放松现在也是一种风潮。

蛇口理发店在周末时也是最忙的时候。店门口有三把座椅,如果哪位理发师傅空闲着就会坐在外头,有人路过驻足,师傅会主动问起,理发吗?我到理发店时,门口坐了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师傅,背有些佝偻,不过说话利索、手脚也灵快。老板老吴向我介绍,这是一家传统理发店,用简单的工具,比如剪刀、推子、剃刀……修剪最简单的发型,一般还包括修面的服务。

虽然我带着问题前往,但站在店门口时,也很犹豫。与在城市中消费过的其他理发店不同,这里无论是人还是店面环境,都稍显老旧。站在门口往里头望,店铺门口张贴着价目表,理发25、烫染160……每个柜子里都堆满了各种不同的染发、烫发试剂,墙壁上还有着复古海报,周末下午的时间段,每个位子上都有人坐着,大多是中年男性。我有些局促站在门口,坐在门口的师傅不会逢人推销,等着顾客主动选择。



02

为我服务的师傅姓何,今年已经60多岁,他没有特意去记过这家店开了多少年,也说不清楚自己在这里干了多久,他只是含糊回答,几十年了。何师傅首先领着我去洗头。店里能躺下洗头的睡椅只有一把,还有两个洗头的台子,老式的,需要人搬把椅子坐在一旁,把头埋下去冲洗。

何师傅话不多,经验全体现在手上的力道上。他用指腹的力量给客人搓洗头皮,用上三遍洗发水,最后再用一遍护发素按摩头皮。何师傅并不会用嘴问,这力道可以吗?他观察客人脸上的表情,他说这么多年了,看一眼就知道。

洗完头,何师傅领我到他的专属座位上。店里一共六把理发椅,对应六位师傅,每人有自己的理发台。台面上摆放着大小不一、型号不同的理发推子,还有各种不一样的梳子等等,每个座位都会配备一架电风扇在旁边墙面挂着。引起人注意的是店里的椅子,一共有5张不锈钢的旋转皮面座椅,上面刷着白漆,但许多边角漆面都已掉落,皮面都还是油光发亮。看得出来,由于椅子年代久远,为了不断维护,已经前后上过多次漆。脚踏板上的字迹,也逐渐被磨平。

何师傅告诉我,他在这家店的几十年,也是兜兜转转。年轻时在这里打过工,与老板老吴当时是同事,然后又出去别的店里理发,也去过别的城市,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工作。现在人老了,谋一份外快,就还是回到这里,给人理理发,这份手艺活他一直没有丢。他说这个年纪还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,已经不容易,老板管得宽松,全凭多劳多得,他喜欢在这里干活。

吹干头发的过程也不像其余理发店那么繁杂。开始是拿着毛巾一边擦,一边吹,后来用一只手顺头发,继续吹。整个过程里,何师傅没有问我要做怎样的发型,吹得九分干之后,用梳子把我额前的头发顺到后头,再用吹风给头发定型。我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港剧里的都市女性角色,短发是蓬松的,额前没有碎发,往后梳,整个人看起来干净利落,吹出来的发型像陈慧珊在《壹号皇庭》饰演的那位律师。

何师傅介绍,现在流行的发型说变就变,但他觉得发型是要配合人的五官的,也要适合人的气质。当然客人有要求,他都会去做,但是他说自己在这个行业经历了这么多,觉得头发简单最好。他并不给你推荐发型,只是说,可以多做尝试,喜欢什么做什么,总能找到一款某段时间最合适自己的。

在店里,年轻的顾客不多见,年轻的女性顾客更少。老板老吴感慨,理发店越来越多,客人肯定都愿意去光鲜亮丽的新店,这家理发店留住的理发师与顾客,也都是沉淀下来的。


03

老吴说从他来这家店起,就不会有推销、办会员的业务。1992年,老吴到蛇口理发店当学徒。他是广东茂名人,上世纪80年代来到深圳,去过许多工厂做工,他说当时的深圳哪儿都能找到工作,但工厂太不自由。机缘巧合就来了理发店,一切都从最简单的学起,洗头发、用推子、剃刀、使用不同类型的剪刀……

老吴来理发店时,店铺面积是现在的两倍多,旧址距离现在的店铺100米左右,如今已经拆迁盖起了新的楼盘。店里的人手也比现在多,老吴说当时理发店少,更何况这还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店,生意很好。他来理发店时,老板姓叶,叶老板最开始到蛇口理发店时,也是做学徒,“那时候理发店还是公家的,后来改制,叶老板就自己盘了下来。”

如今去搜索,只能找到零星的资料,“1956年在避风塘正式工商注册”,老吴说在注册之前就已经存在过一段时间,最开始是一间海边的小木屋,“应该许多住在蛇口的人都会记得这家店。”老吴来这里时,洗头已经是10元的价格,“1993年,洗头10元,比我在工厂赚钱得多,你能想象到这间理发店火爆的样子吗?”门口有长椅给排队的客人,会有报纸提供给人们打发时间。快到节假日时,永远是理发店最忙的时候,以前没有电话预定,只能靠早些来排队。

▲组图:在蛇口理发店,桌椅、理发用具、在店里的人,都带着时间的痕迹,这间理发店里,留下的是光阴的故事。


老吴坐在门口说起往事,他指着街对面的高楼小区,“我来蛇口理发店时,这一排都是矮房子,每一年都有地方不断拆迁翻新,街上不断冒出新的店铺,总有人想自己创业。”老吴中间也离开过蛇口理发店,“年轻时候,总还是想到处看看。”但他并没有与老板表明要辞职,请假了一段时间,去福田、南山的理发店都尝试过,但还是觉得蛇口这间理发店最为自由,工作氛围也相对更好。

到了2007年,叶老板身体情况不再允许继续工作,他找到老吴,希望他能接手这间店铺。也是这一年,蛇口理发店的原址拆迁,根据实际情况,理发店生意不如从前,他们搬到了现在这间稍小些的店铺里。

与理发店的人流一起离开的,还有一些住在蛇口的人群。老吴到这间理发店时24 岁,刚刚成家。那时候蛇口聚集的年轻人也多,但随着深圳各区逐渐发展,年轻人都去往新机会更多的新地方。如今住在附近的,基本和老吴差不多的年龄,老吴总说跟不上年轻人,“我是年纪大了,不再挪窝了。”

蛇口理发店有6位师傅,听起来很诧异,一家不会有太多年轻人光顾、店面也不大的理发店,可以有6位师傅,并且每人一个工位。这6个人分别是老吴自己,老吴的儿子与儿媳、老吴同学的儿子、老吴的老同事、老吴同学的哥哥,老吴说理发店不怎么对外招人,“肯定也很难招到年轻人,”他觉得来工作的人不辜负顾客,那就多劳多赚,给他们一个理发台在这个店里,也让这个店更热闹点。

附近的街坊邻居都认识老吴,过路的人都会与他打招呼。有位57岁的吴先生说,他们一家人都在这里理过发,孙子上小学时,他特意带过来剪发,“没有那么多花样,就是剪短,干干净净的。”他说这样的理发店在外面基本看不到,那些很新潮的店铺他也不好意思进去,在这里理发也习惯了,每次也一起修个面,加起来才25元。来这儿的女士大多是烫发或者焗油,老吴说来染发的一般也是深色居多,大家到这里来就图个简单。

蛇口理发店的67年,也与时代脉络拼接在一起。东临深圳湾,西依珠江口,南望香港岛的蛇口,是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,这一片土地上几乎写满了深圳40多年的记忆。蛇口老街因近海,近香港,渔事活动繁密,人员流动大,也带动了这一带的商业发展。蛇口理发店也在人潮涌动下应运而生,走到今天,老吴说这也是一段历史了,他希望这间理发店不会在他手中停止。


04

我的朋友此行跟我一同来体验,他做男士理发与修面。是店里最年轻的一位师傅为他服务,他姓和,是老板老家同学的儿子。小和26岁,今年3月从杭州来到深圳,他爸爸对他说,你去老吴的店里学学真正的手艺。

小和在杭州做的也是理发行业,他的朋友圈里还留着之前的作品,彩色的漂染发型、时下流行的巴黎画染、新潮的波浪烫发……他的外形上也还保留着之前在杭州工作过的痕迹,店里其余人的穿着打扮大多为T恤加休闲裤,几次见到小和,他都穿着一身黑,黑色衬衫挽起袖口、黑色工装裤,搭配一双黑色马丁靴,他现在的发型是齐耳的短发,末端有些染过的黄色,他说那是还在杭州时做的发型,还没剪完。

蛇口理发店目前的特色也在于男士理发加修面,大部分男士发型讲究的是清爽、简单,剪发前不需要冲洗,直接坐上理发椅围上围布,就可以开始了。小和拿起喷壶朝顾客头上洒洒水,拿起梳子先梳顺,有个大致的形状,再用推子推出大概的长度,接着用梳子与剪刀搭档,修剪细节处,理发过程不会超过 15分钟。

接着把椅子后背放倒,将头靠到椅子上,顾客半躺着,用刷子把肥皂水涂抹在顾客脸颊与下巴处。在理发台旁有条皮质的“磨刀布”,专门用于磨剃刀,肥皂水涂抹好后等一小会儿,小和把剃刀夹在手中,另一只手轻抚待刮的皮肤,便用剃刀轻轻在面部皮肤一寸寸缓缓地移动,脸上的胡碴、汗毛慢慢被清理掉。小和不会与客人有太多交流,因为来的人大多都是简单理发,而且大部分都是回头客,他清楚他们需要怎样的发型。

消费完成后,顾客扫码离开,师傅们在门口桌上的本子里登记时间、金额,再用一个印章印上红印泥盖章。一单消费完成,师傅们就坐到门外,刷刷手机,等待着下一个客人。

关于真正的手艺是什么,小和无法用言语去描述,他只是说,确实学到了许多。我好奇他作为年轻人为什么会愿意留在这里,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,“在这里生活、工作都很简单。”他刚到这里时,心里也有过抗拒,不过老板包住,也有固定的客源,他就先留下来学着。虽然初到这里半年,但凭借着手艺与勤奋肯干,来找小和的叔叔阿姨回头客们日渐增多。他说暂时没想过离开这里,觉得这间理发店并不比之前工作过的精致理发店差,“这种用推子理发、剃刀修面,也是一种凭本事的手艺活。”

老吴在前几年逐渐让自己的儿子多管管店,开始小吴不上心,后来老吴干脆让儿子来管发工资、交房租这些事情,这才逼得小吴真正把心思放进理发店里。不过他知道小吴志不在此,他总是说这间店在他手里肯定是赶不上年轻人的新潮,他也不愿意坚守了这么久的店铺说变就变。但改变、传承下去,还是需要年轻人的力量,这间店对他来说是一种回忆,对周围很多邻居也是一个地标,有人家里有喜事要办,会想着来这里理个发。老吴坐在店门口,很多时候会想蛇口理发店该怎样继续存在。




线索征集

 

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,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。@故事发现者,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、你闻所未闻的故事,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;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,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,欢迎联系晶报提供“元故事”“观文脉”选题和线索。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,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-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。

 

请扫下方二维码

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



来源 | 晶报APP

统筹 | 李岷

记者 | 徐黛茜

制图 | 勾特

编辑 | 李慧芳 李一凡


往期推荐

公开悬赏通缉!见到这10人立刻报警

攀爬居民楼的“黑猩猩”,原来是它!

祝贺!谷爱凌,世界杯冠军!

不调休!最新放假通知→

点一下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